现代生活中的“甲状腺结节”:看中医如何应对这个“小毛病”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
我们不再像古人那样,
为了最基本的“活着”而绞尽脑汁、费尽心思。
但是,新的时代有新的问题。
如今,很多人都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
身上总有那么几种说严重倒不严重,
但是无时无刻不让我们为此而担心、苦恼的“小问题”。
其中,甲状腺结节便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病症之一。
对于良性甲状腺结节,
西医常采用促甲状腺激素抑制剂、131I、激光消融、手术切除等方法进行治疗,
但这些治疗方法也存在许多局限性和不良反应。
我们中医在千年的传承中对此类问题也积累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在防治甲状腺结节方面的一些办法,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01
认识中医“瘿”病
甲状腺结节属中医学“瘿”病范畴,
中医治疗历史悠久,
临床多采用辨证施治,
在改善中医症状、缩小结节直径、预防复发等方面
具有良好效果。
瘿是颈前结喉两侧肿块性疾病的总称。
刘熙《释名》曰:
“瘿,婴也,在颈婴喉也。”
其特点是颈前结喉处或为漫肿,或为结块,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
中医认为,
此病的病因多是由于情志失调、水土因素、禀赋遗传、外感六淫等。
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痰凝结于颈部,是其主要病机。
《外科正宗·瘿瘤论》所说:
“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所成。”
瘿瘤之症,虽有气滞、痰凝、血瘀之别,
但其发病之内在因素,亦与人体正气虚弱有着密切关系,
尚若正气不足,病邪乘虚而人,聚于经络、脏腑,导致气滞、痰凝、血瘀等病理变化,
日久酿成瘿瘤之病。
正如《内经》云: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02
检查方法
甲状腺结节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大多数患者没有临床表现,多为体检查出,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身体健康状况逐渐关注,检出率不断增加。
03
中医如何治疗呢?
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往往注重在以脏腑辨证的基础上,审证求因,精辨病机,仔细辨别邪正阴阳盛衰、气血精液失常。至于针对“瘿”病的病机,中医治疗中应合理运用理气化痰、消瘿散结配合活血化瘀,滋阴降火。若病延日久之证,当重视扶正之法,攻伐之中尚须顾及正气。
药物治疗
本病的常见证型有以下四种:
痰结血瘀型
症见: 颈前肿块,按之较硬或有结节,日久难愈,纳差; 舌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弦或涩。
治则: 理气化痰,活血消瘿。
方药:《医宗金鉴》海藻玉壶汤加减。
肝火旺盛型
症见: 颈前结节,表面光滑,质地柔软,烦热多汗,胸胁窜痛,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颤抖,颜面烘热,口苦; 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则: 清肝泻火,化痰散结。
方药: 《外科正宗》栀子 清肝饮加减。
心肝阴虚型
症见: 颈部肿大,病起缓慢,质软,心悸不宁,少寐,手颤动,易汗出,倦怠乏力; 舌质红,苔薄,脉弦细数。
治则: 滋养心阴,化痰安神;。
方药: 《校注妇人良方》天王补心丹加减。
脾肾阳虚型
症见: 颈部肿块,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四肢不温,纳食腹胀; 舌淡红,苔薄,脉缓或沉。
治则: 补肾健脾,温中助阳;
方药:《景岳全书》 右归丸。
非药物治疗
中医的智慧和神奇不仅仅在于药物治疗,利用耳穴治疗、针灸治疗等非药物治疗手段,同样可以对甲状腺结节的改善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就拿针灸来说,中医理论认为,施针灸可疏经通络,调整脏气。且针刺可使患者局部温度升高,从而加速血液循环和局部代谢,促进结节肿块的消散。
04
预防调护
1.保持心情舒畅,少食辛辣之品。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3.注意观察肿物大小和质地变化,如短期甲状腺结节明显增大,除外囊内出血后,应警惕癌变。
4.避免接触放射线物质。积极治疗良性甲状腺病,预防癌变。
5.定期检测甲状腺功能、甲状腺B超、甲状腺球蛋白等。
中医在治疗甲状腺结节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并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需要注意,中医治疗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理,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对症用药,切忌“套公式”。
关注问题
就医指南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永陵路5号1-2层1号(成都永陵博物馆对面)
电话:028-84311773 (24H)